打油诗的发明、起始及地位

发布时间:2011-9-22 9:43:53
  唐诗中有一类诗叫做打油诗,又叫俗话诗、俳谐体诗。打油诗是一种以俚语俗话入诗、不讲究平仄对仗、特别活泼的文学形式。这种诗通俗易通,或讽刺或调侃,生动风趣,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社会和生活的强烈感受。
打油诗的创作始于中唐时期,当时南阳秀才张打油写了一首别具一格的“咏雪”诗,引起了人们的关注。这首诗全文仅有四句二十字:“江上一笼统,井口黑窟窿,黄狗身上白,白狗身上肿。”此诗形象地描绘了雪中景物的特点。首句是整体概括冰天雪地,江面上一片迷茫。次句突出迷茫世界中的异彩,由远而近,白中带黑,互相映衬,相得益彰,大有“万绿丛中一点红”之妙。再次句纯属白描,黄狗身上洒满雪花,变成白狗,从而引出末句“白狗身上肿”。这个“肿”字,言明白狗身上也披着厚厚的雪花,十分传神,令人叫绝。前三句都在颜色上做文章,而末句却写出神态,变静为动,更具活力。虽通篇写雪,却不见“雪”字,而雪的形态和雪中景物又跃然纸上。诗中虽然采用的是百姓的俚语俗言,但凸现了诗文的拙朴、风格的别致,且情调诙谐,风趣幽默。
  仅此一首“咏雪”诗,还不足以奠定打油诗的发展基础,张打油之所以闯出牌子,以至这类诗竟冠以他的名字称之为打油诗,还有一段轶事。有一年冬天,一位官员去祭奠宗祠,刚进大殿,便看见粉刷雪白的照壁上面写了一首诗:“六出九天雪飘飘,恰似玉女下琼瑶,有朝一日天晴了,使扫帚的使扫帚,使锹的使锹。”官员大怒,立即命令左右,查清作者,重重治罪。师爷上前禀道:“大人不用查了,作这类诗的不会是别人,一定是张打油。”官员立即下令把张打油抓来。张打油听了这位官员的呵斥,上前一揖,不紧不慢地说道:“大人误会了,我张打油乃一介秀才,本事再不济,也不会写出这类诗来,小的情愿面试。”大人一听,口气不小,决定试张打油一下。正好那时安禄山兵困南阳郡,于是便以此为题,要张打油作诗。张打油也不谦让,脱口吟道:“百万贼兵困南阳。”那位官员一听,连说:“好气魄,起句便不平常!”张打油微微一笑,再吟:“也无救兵也无粮。”这位大人摸了摸胡子说:“差强人意,再念。”张打油马上一气呵成了后三句:“有朝一日城破了,哭爹的哭爹,哭娘的哭娘!”这几句,与“使扫帚的使扫帚,使锹的使锹”如出一辙。大家听了,哄堂大笑,连这位官员也笑了,终于饶了张打油。张打油从此远近扬名,“打油诗”的称谓也不胫而走,流传至今。
  身为秀才的张打油,并非不会做格律诗。但他标新立异,喜欢街头巷尾、乡村市井的俚歌,收集到创作这一类作品非常投入,日积月累,自成一体,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体例——“打油诗”。作为通俗的文学样式,打油诗长期以来在文学史上没有地位,甚至被正统的文人视为旁门左道,难登大雅之堂,但在民间却有非常强盛的生命力。因为它贴近生活,深入群众,不作无病呻吟、矫揉造作之态,只是以最朴素、最原始的感觉为基础,直接命中要害,一吐为快,绝不隐晦拗口,而其内涵又十分丰富,触及现实,堪称唐代诗歌的一朵奇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