廖姓起源

发布时间:2015-2-6 9:35:22


    据《左传.昭公二十九年》及《风俗通》等资料所载,帝颛顼的后代叔安,夏朝时被封在颼国为侯,其子孙以国为氏。“颼”与“廖”音同,在书中亦作“蓼”、“颼”或“廖”。 叔安传三十七世到春秋时,颼伯高改“颼”为“廖”,这便成为后来的廖姓。 
    追溯廖姓渊源,其主要来源有两支:一支源于颛顼,一支源于帝喾。二者皆出自黄帝轩辕氏。而从现存世系看,叔安世系与远古世系相衔接,是廖姓最古老的世系,可说是廖姓上古世系的代表。现在的廖姓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此。 廖姓还有其他来源,如皋陶,为帝颛顼后代,东夷族首领,偃姓,其子孙改姓为廖。召伯廖,系周文王后裔,是春秋时期周惠王的卿士,后人取其“廖”字为姓。还有出自周文王的“缪”、“颜” 二姓改姓“廖”。另有赐姓、借姓、姓“廖”的。从而发展装大了廖姓队伍。
    廖姓起源于颼国,颼国国都故址就在今天河南省唐河县南35里的湖阳镇。 湖阳是一个历史厚重的古镇。唐禹三代,湖阳为禹贡豫州疆域,西周时为廖国封地,春秋属楚,设湖阳邑;战国属韩;秦设湖阳县,属南阳郡。湖阳境内的仰韶文化遗存,具有黄河流域文化与江汉平原屈家岭文化相融的特点。 据《左传.桓公十一年》记载: “郧人军与蒲骚,将与随、绞、州、 廖伐楚师”。鲁桓公十一年为周桓王十九年,即公元前701年,楚国势力的兴起,对周边小国造成很大威胁。郧与随、绞、州、廖五个小国伐楚失败,楚国兴师问罪,次年伐绞,随后灭廖。战争的风云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,物是人非,当年的都邑仅在湖阳镇东二百米的廖河畔,留有古城墙的遗迹。廖国古城墙始建于春秋时期, 城墙甚不起眼,灰黑的断壁残垣,隐于芳草凄凄中,默默昭示着廖氏祖先不凡的历史。湖阳东南一百米处的清凉寺,始建于唐代,寺前碑文曰:“湖阳,名之曰廖国”,清楚地告诉人们湖阳的过去。
    湖阳东北依廖山,廖山是历史的见证,是廖国的根基,惟系着廖姓人的根脉。五代后晋天福七年(942年),曾在廖山顶建廖山神祠,俗称廖王庙。庙为四合院,石砌墙,石板坡面,整个建筑无木料。历代多有修缮。此庙即为纪念在大禹时代治水有功的叔安而建。元代至元年间,淮安李松曾撰写碑文曰:“夫高爵重禄,声名震慑于天下者,或可以势力取之,至于没世不志祠而祀之者,惟其功德加于民也。”由此可见叔安在位时是深得民心的。 前人有《唐城怀古》诗:“唐子巍蛾峙宛南,千峰白玉并参天。蓼花间出争佳丽,桐泌归唐万派涵。”其中蓼花便是颼国的象征,虽然颼国为楚国所灭,但人们始终没有忘记这段历史。 廖国灭亡后,族人四处播迁,先是东迁至河南省固始县,后因避乱,又纷纷迁于黄河流域;晋朝的永嘉之乱,五胡乱华之时,廖氏族人离开中原老家,落籍于长江以南;到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,他们辗转入闽,在福建各地繁衍,并成为当地的一个庞大家族。以后,宋朝末年自北方长驱南下的蒙古人,又使他们再度转徙于广东,廖姓发展成为闽粤一带的盛族之一。从南明的永历年间,廖姓开始自闽粤入台。尽管如此,仍有为数不多的族人始终没有离开故土。
    现唐河县有廖姓族人五百多户,共计3000多人。廖山附近的廖庄,便居住着廖姓族人,他们以叔安为始祖,世代相传。目前,廖姓在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五省的人数最多,分布也最密集;在海外的廖姓人则以东南亚最为集中,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 印度尼西亚、泰国、越南、菲律宾等国,都有为数众多的廖姓人生活、居住。其他如日本、美国、加拿大、英国、法国,乃至全世界其它各地也有不少廖姓华侨。

来源:唐河县委统战部